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 
全球即时:县衙里有三班六房,为何知县还要自己掏钱聘请师爷和长随?
来源: 镜面历史      时间:2023-06-19 20:57:18

县衙里有三班六房,为何知县还要自己掏钱聘请师爷和长随?

“幕友”、“长随”是清代县官必不可少的一套私人班子,关于这两个概念诸位大致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其中也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御史旧话重提,与诸位来聊一聊关于师爷、长随的那些冷门知识。

幕友与长随,是知县私募,是县衙经制行政机构之外的另一套属知县个人的私人办事班子的组成部分,他们与三班六房的那些书吏和胥役有着显著的区别。


(资料图片)

先来说幕友

科举制度造就的多数地方官员,缺乏专业训练和实际经验,一旦到了地方任职难免理不出头绪。而衙门中的书吏和胥役又是本乡本土之人,长期霸占着县衙,与上级和地方势力结成了盘根错节、牢不可破的关系。

知县本人缺乏理政才能,书吏和胥役又难以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幕友和长随便成了知县最为倚仗的私人班子。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幕友和长随实际上就是现在的秘书班子。

幕友的叫法有很多种,诸如 幕僚、幕宾、师爷、西宾、西席、朋友等,多是科举不第的读书人,他们通过师徒传承的长期学幕过程,成为司法、财政、行政文书方面的专业人才。

根据不同性质,幕友分为协理司法的“刑名”、协理赋税的“钱粮”、协理出纳账簿的“账房”,协理来客登记的“挂号”、协理草拟公文案牍的“书启”、协理以红黑笔誊录文档的“朱墨”、协理生童县试的“阅卷”,以及教授地方官子弟的“教读”等等。

其中最重要且最普遍设立的是“刑名”、“钱粮”两席,文献中称他们为“大席”或“正席”。至于其他师爷则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并非全设。而且在一些政务较简的县里,一个师爷往往兼任多职。

幕友属于知县私幕,所以没有“官身”,按规定他们不能登堂办公,仅在内署以私人顾问的身份乡知县提供参谋。很多影视作品中,凡是知县老爷升堂,旁边就会站着一个师爷,这种情况大致是不符合历史实情的。

清代各县的幕友数量少则二三人,多则十余人,幕友的工资待遇极高,一般从200两至800两不等。需要说明的是,幕友的与知县之间的关系是雇佣,且知县对幕友十分尊重,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而是私底下的朋友关系。

再来说长随

长随又称“家人”,是知县的私人仆从,他们主要照顾知县的饮食起居,以及作为心腹和私人代表佐助行政。

长随的也分为很多种类,通常有 “门上”、“签押”、“管事”、“办差”、“跟班”五类。

门上也叫“门丁”、“门房”,负责看管县衙外署通往内署的宅门,稽察出入,收发公文,传递稿案等。门房长随地位很高,不管是谁要见知县老爷,必须通过门房这一道关,故而门房长随油水很大,平日可以收到不少的“门包”。

签押长随主要负责料理文案、佐理公事。所谓的“签”是指修改、签发各房书吏所办的文书稿案;所谓的“押”是指在文书、告示上用印、盖章。之所以要设签押长随,其目的就是为了约束六房书吏。

管事长随涉及的事务比较多,具体分管粮仓、银库,还有监狱以及厨房等,这类长随的地位一般,事务性较强,但不涉及核心政务。

办差长随的性质比较特殊,他们一般不在本县办公,而是被派往上司衙门,如知府衙门、巡抚衙门等。用现在的话说,办差长随就是驻市、驻省办公室主任。

办差长随是知县沟通上司的关键人物,他们要时刻关注上级领导的秉性嗜好,以及了解上级领导的三节两寿、升迁降调,以及本人和家属婚丧嫁娶。

知县对办差长随的要求也很高,头脑灵活、办事谨慎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一个合格的办差长随需与上级衙门搞好关系,还要打探各种小道消息,诸如上司之间有哪些关系、矛盾等等,以便于知县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跟班长随就是知县的贴身秘书,负责具体的饮食起居、服饰穿戴。在众多长随中,跟班长随绝对是心腹中的心腹,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一般都是跟班长随暗中操作,最常见的就是收受贿赂以及各种见不得人的应酬。

对于知县的长随数量,康熙朝就有明确规定,每个层级的地方官所携带的家属数量不得超过规定的上限,如知县上任最多只能带20人。但是此项规定到了清中期以后几乎形同虚设,不少知县上任家人多达上百口。

幕友、长随是知县的私人班子,对他们的聘用不需要经过科考选拔,只需与知县有特殊的私人关系,或为亲友或为出仕前旧仆,或为宗党亲属,或为上司、同僚推荐,是典型的“任人唯亲”,表现出强烈的私人性。

幕友长随不是正式的行政人员,却因这种私人性,理所当然被知县倚为心腹,以知县私人代表的身份操持行政事务,所谓“非在官之人,所司皆在官之事”,而且他们因“不在官”,即便出现重大的错误,也不会负行政与法律责任。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

观点